一場WFH反而讓我看到很多主管的嘴臉。
從疫情以來常常跟同事朋友討論工作的狀況,如何安排時間、找適合自己的儀式感,調整自己的步調;面對不足的地方,也試圖去改進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。正當我們把自己對工作的想法從被動化為主動時,我聽到好多主管還是一樣的要求、一樣的壓力、一樣的無理、一樣沒在聽你說話。一場疫情來好像沒有檢討、沒有調整、沒有想到後疫情的策略。反正沒賺錢的焦慮就屬下來承擔,有成就功勞也不一定在你。
總之,缺乏機動性,也看不見我們每個人在疫情下的能耐。
我想到歐美最近做了民調,一半以上的人就算解封,也不太願意回辦公室上班。企業主當然不太樂見,反覆強調人與人面對與腦力激盪的重要。我認真想每次開會真的有什麼腦力激盪嗎?腦死吧?
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解釋,居家辦公帶來的是員工的高度自主權,原來不用進辦公室、不用處處看主管臉色、甚至不用在總公司所在的城市,我都可以把事情做好,甚至不影響職場的營運,那我為何要回公司?而主管老闆想的卻還是權力關係,他要「看到」下屬「為他做他想看到的事」,員工的價值才成立。如果說我在這段時間也學到什麼,那就是我知道我的能量跟價值。我可以,我做得到,不需要你的頤指氣使。